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和早期預防再發。腦梗塞早期對癥支持治療,穩定后可針對病因治療。治療費用依病因、病情、手術而定,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出血性腦卒中:絕對臥床,避免活動,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防治并發癥,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F場急救人員應盡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
主要包括:
1、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2、心臟監護;
3、建立靜脈通道;
4、吸氧;
5、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1、隨意挪動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3、過度降低血壓。
急性期患者應盡量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并癥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療主要包括:
1、維持呼吸、循環: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體溫管理:用體溫計監測體溫,維持在正常體溫范圍內(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窩36.1℃~37℃);
3、血壓管理:密切監測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29mmHg,舒張壓 60~89mmHg),出現低壓或者高壓時需要醫生及時干預;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后對血糖進行監測,維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后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升)。
生活管理
盡量臥床休息,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壓瘡,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病因治療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因藥物引起的腦卒中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所使用的藥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應當進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應當采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等。
病情監測
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體溫、血壓、血糖等是否穩定。
營養支持
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
藥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藥物治療無特效藥,僅可使用對癥支持治療藥物;一般針對神經保護、改善腦血管循環等使用藥物。
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抗凝藥物;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止血類藥物。
神經保護類藥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改善腦血管循環類藥物
重組VIIa因子等止血類藥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還需要考慮腦卒中的類型、位置及其詳細的血管解剖結構。通常需要神經介入大夫、神經外科大夫和影像科醫生綜合評估,并和患者及家屬充分討論疾病手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后方可確定最優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開顱血腫切除術、介入治療、腦室減壓引流術。
去骨瓣減壓術
對于腦卒中嚴重、顱壓高、腦水腫嚴重或腦疝風險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適應癥為:
1、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于腦疝早期或前期;
2、CT見大面積腦梗死、腦實質出血、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壓;
3、顱內壓大于等于30mmHg;
4、年齡小于70歲;
5、無其他系統疾病。
常見的并發癥為:新發的腦梗死、腦出血。
開顱血腫切除術
對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確的腦實質內血腫,經評估內科治療無法消除時,需要開顱進行血腫切除清理。
主要的并發癥有術后出血、顱內感染等。
介入治療(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針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經血管途徑對出血的血管進行栓塞或多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該治療方法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需要神經介入科大夫的評估選擇治療。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正常灌注壓突破引起頭痛和腦出血、病灶殘留,癲癇和穿刺點出血等。
腦室減壓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的患者,或者腦卒中引起腦室積水,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需要進行腦室造口術引流減壓。
可能會引起顱壓減低等并發癥。
復合治療(聯合治療)
將上述治療方法結合使用,如腦室減壓引流術后進行開顱血腫切除或介入治療后行去骨瓣減壓術。
一般卒中嚴重的患者考慮采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注意事項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訴醫生,如高血壓病人術前要告知醫生自己的服藥情況,以防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出血性腦卒中:絕對臥床,避免活動,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防治并發癥,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F場急救人員應盡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
主要包括:
1、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2、心臟監護;
3、建立靜脈通道;
4、吸氧;
5、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1、隨意挪動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3、過度降低血壓。
急性期患者應盡量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并癥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療主要包括:
1、維持呼吸、循環: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體溫管理:用體溫計監測體溫,維持在正常體溫范圍內(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窩36.1℃~37℃);
3、血壓管理:密切監測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29mmHg,舒張壓 60~89mmHg),出現低壓或者高壓時需要醫生及時干預;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后對血糖進行監測,維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后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升)。
生活管理
盡量臥床休息,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壓瘡,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病因治療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因藥物引起的腦卒中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所使用的藥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應當進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應當采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等。
病情監測
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體溫、血壓、血糖等是否穩定。
營養支持
如起病48~72小時后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
藥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藥物治療無特效藥,僅可使用對癥支持治療藥物;一般針對神經保護、改善腦血管循環等使用藥物。
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抗凝藥物;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止血類藥物。
神經保護類藥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改善腦血管循環類藥物
重組VIIa因子等止血類藥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還需要考慮腦卒中的類型、位置及其詳細的血管解剖結構。通常需要神經介入大夫、神經外科大夫和影像科醫生綜合評估,并和患者及家屬充分討論疾病手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后方可確定最優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開顱血腫切除術、介入治療、腦室減壓引流術。
去骨瓣減壓術
對于腦卒中嚴重、顱壓高、腦水腫嚴重或腦疝風險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適應癥為:
1、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于腦疝早期或前期;
2、CT見大面積腦梗死、腦實質出血、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壓;
3、顱內壓大于等于30mmHg;
4、年齡小于70歲;
5、無其他系統疾病。
常見的并發癥為:新發的腦梗死、腦出血。
開顱血腫切除術
對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確的腦實質內血腫,經評估內科治療無法消除時,需要開顱進行血腫切除清理。
主要的并發癥有術后出血、顱內感染等。
介入治療(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針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經血管途徑對出血的血管進行栓塞或多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該治療方法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需要神經介入科大夫的評估選擇治療。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正常灌注壓突破引起頭痛和腦出血、病灶殘留,癲癇和穿刺點出血等。
腦室減壓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的患者,或者腦卒中引起腦室積水,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需要進行腦室造口術引流減壓。
可能會引起顱壓減低等并發癥。
復合治療(聯合治療)
將上述治療方法結合使用,如腦室減壓引流術后進行開顱血腫切除或介入治療后行去骨瓣減壓術。
一般卒中嚴重的患者考慮采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注意事項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訴醫生,如高血壓病人術前要告知醫生自己的服藥情況,以防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幸福老年養老網 www.hlyxxhg.com |